找到相关内容1028篇,用时4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六门教授习定论

    ,谓缘此境永得出离,必趣於涅槃清净也。   第四门正依。由前三门各种因依,以总说修定之正依,不外佛言“多闻熏习,如理作意”而已。比可用三种圆满具足诠表:一师资圆满,二所缘圆满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666674.html
  • 大乘菩萨心行与佛教女性观

    父母影响皈信佛法,亲见佛陀并以十大受三大愿蒙佛授记,又以其生具慧根多闻熏习,深入法义为大众宣讲深奥、圆满的大乘法门,得到佛陀完全认可。并此后她还劝友称王皈依佛法,在阿逾阇国普扬大乘,度化国内城中七岁...

    杨孝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1167429.html
  • 导师对基督教的批判(中)

    可导向胜义。  一般凡夫的分别识,愈是分别就愈是凡夫,永远不能契入真理,但是修行人以分别识起修,是有方法有途径的,由佛陀的证入法界,经其大悲等流而法界等流,引领弟子们作正法的闻熏习,无不由法界流出,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5368123.html
  • 中观唯识了不义不了义略论——兼与苦心法师商榷

    、识,是说的阿赖耶识。颂意说:阿赖耶识与一切杂染法,是互为因果的关系。这是从现行与熏习两方面说的。约现行熏种子这方面说,一切杂染法是能熏之因,阿赖耶识是所熏之果。按种子起现行这一面谈,阿赖耶识是能生之...

    智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1768206.html
  • 唯识宗略说(2)

    上看,"行为潜在的影响力"并非一开始就叫做"种子"。之前早已存在几种先驱性的概念,如大众部的"随眠",正量部的"不失法"。直到经量部,才将这些概念统一为种子,明确地成立"种子熏习说"。之后以经量部的...原来就是有的,并非经由熏习而生,熏习只能使种子生长。这好比"佛性",人人本自具足,此佛性即是本有的无漏种子,通常称为佛种。《无尽意经》说:"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,如恶叉聚(树名),法尔如是。"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2068376.html
  • 未来传戒的兴衰

    本心,戒体能还熏习本来所受戒的那个心。因为受了戒,戒体还要熏修本心,令起善法,防非止恶。若从生起来说,心是能生,戒体为所生:若从熏习来讲,戒体为能熏,心是所熏的。心与戒体互为能所,故说还熏本心。有能...

    道 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3468392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三)

    大乘菩萨所应具备的六种特性,是为第一初发心因。此说明菩萨种姓具足。  (B)善友摄受  赖佛、菩萨、善友摄受,是名第二。  又,仰赖诸佛、菩萨、善友的摄受,而得以亲近熏习,产生闻慧,是为第二初发心因。此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068455.html
  • 略谈僧肇法师《不真空论》思想

    有以下二大现实意义:  (一)《不真空论》为我们在修道过程中把握了正确的方向  我们现在,天天在学习佛法、实践佛法,熏习了这么多佛法,为何在修学上还不见功夫?扪心自问,就是我执太重。由此导致我们生活在...

    善 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0168499.html
  • 一念三千之探释

    、佛界、离合、约位等四种角度来论说,方能符契诸实相的妙义。  1.先就十界论  共分四类不同诠译:①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等三恶趣;如是“相”:常处恶趣,而无自由,痛苦为相。“性”:熏习恶习,日久成型,不能...

    常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4268601.html
  • 中国禅宗历史上的“方便通经”(续)

    。正如欧阳竟无先生指出的“一信以往,次解次行,大有事在。”“随顺现证,趣向现证,临入现证,学之序也。多闻熏习,熏此现证,如理寻思,思此现证,修断转依,依此现证三慧渐顿,学之事也。”不过,对于圣典的意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4868801.html